公共空间的数字环境

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是有立场、有态度、有气质的。 它可能是亲切、可信赖的;也可能是严肃、有距离的;或者是锋利、充满冲击力的。 由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与开放性,它的立场、态度与气质会影响众多参与其中的人群。 你是不是曾经对博物馆像迷宫、商场广告简单生硬、在银行营业厅等候百无聊赖、医院充满白色恐怖有过抱怨?如你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期望日益觉醒、与日俱增。人们希望公共空间更人性化、有更好的体验感。


公共空间(PUBLICSPACE)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概念。它包括图书馆等公共场馆,商场等商业空间,机舱、车厢等移动空间。在西方,中世纪的城镇广场或方场被称为公共空间的典型,它是城市居民户外生活、聚会、了解新闻、谈论时政或观察事态万象的场所,也是集市和庆典的场地。 因此,公共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硬邦邦、冷冰冰的建筑代名词,它天然充满活力,承载着人们日常公共生活交流、体验的需求,并且为参与其中的人们带来便捷、愉悦的感受。

在2008年奥运会,特别是2010年世博会之后,奥运、世博场馆建设的理念引发了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世博倡导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城市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所组成。只有位于城市中的交通、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交流中心、商场、医院、等所有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场馆、商业空间以及移动空间都变得更美好,城市才能真正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我们希望交通更通畅、有更好就医体验、有更有趣博物馆、不用因为寻找入口或出口而浪费太多时间等等,我们希望公共空间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气质。


“以人为本”是所有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最常提及的词汇。

但在实际的情况下,它往往演化为空洞的口号甚至是相背离的概念。医院对患者的紧张视而不见;博物馆、科技馆对场馆展项的乏味不以为然;营业厅对客户的百无聊赖熟识无睹,这是我们常常见到或经历的情景。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

管理者的意识决定了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与活力。以人性化、体验性、交互感为重要价值追求的管理者,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期的网络热门人物——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便展现了一个管理者应用的气度。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就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人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7月18日,关于褚树青的这条微博刚发布,就在网上疯狂发酵,被转发15000多次,评论3873条。人们在褒扬杭州图书馆以及这位有人文情怀的馆长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讨论。

实际上,杭州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是一以贯之的。杭州图书馆是国内较早部署使用数字媒体终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国内图书馆之一,以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新书、场馆指引、讲座论坛等信息,提供更人性化的关怀与阅读体验,营造更好的空间环境。

奥运、世博场馆的建设为公共空间现代化、科技化、体验化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新的标杆,这种示范意义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技术与设计上,特别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与创意设计改造传统环境,创造全新的数字环境体验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公共空间并不是始于奥运与世博。细心的人们早就能够发现,我们身边的政府办事大厅、银行营业厅、办公楼宇、图书馆、博物馆中各种多媒体终端越来越多。

早在2007年,当分众传媒如日中天的时候,著名出版人洪晃曾撰文称:“在罗马的小巷里,我们感受到米开朗基罗:在柏林的大道旁,我们体会到包豪斯,而在上海的马路上,我们深深地陷入江南春。” 意即上海已经遍布分众传媒的屏幕终端。时任《名牌》杂志副主编的杨学涛补了一句反映众多民众心声的大实话—— “而在上海的马路上,我们深深地陷入江南春制造的噪音之中”。

可见,多媒体终端、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必然为公共空间加分。只有现实环境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与创意设计,才会带来满足公共空间环境需求的奇妙变化。

个性化环境属性、大片般视听体验、策略化信息交互、智能化管理控制以及更强的冲击力、吸引力和趣味性。数字环境正在为公共空间带来更多的改变与惊喜。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数字环境为建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带来了无限可能。